隐藏栏目

椎间盘突出症

  • 挂号科室:骨科
  • 发病部位:腰部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老年人
  • 典型症状:惧站立,喜依托 椎间盘退行性变 根性坐骨神经痛 胸腰段及腰椎前凸消失 腰脊椎疼痛
  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脊柱疾病之一。主要是因为椎间盘各组成部分(髓核、纤维环、软骨板),尤其是髓核,发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变后,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侧)方或椎管内,从而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和脊髓等受到刺激或压迫,产生颈、肩、腰腿痛,麻木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典型症状:惧站立,喜依托 椎间盘退行性变 根性坐骨神经痛 胸腰段及腰椎前凸消失 腰脊椎疼痛

椎间盘突出症症状诊断

一、症状体征:

颈、肩、腰腿痛、麻木,特别在行走时最为明显。

1、腰痛:

95%以上的腰椎间盘突(脱)出症患者有此症状,包括椎体型者在内。

2、下肢放射痛:

80%以上病例出现此症,其中后型者可达95%以上。

3、肢体麻木:

多与前者伴发,单纯表现为麻木而无疼痛者仅占5%左右。此主要是脊神经根内的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受刺激之故。其范围与部位取决于受累神经根序列数。

4、肢体冷感:

有少数病例(约5%~10%)自觉肢体发冷、发凉,主要是由于椎管内的交感神经纤维受刺激之故。临床上常可发现手术后当天患者主诉肢体发热的病例,与此为同一机制。

5、间歇性跛行:

其产生机制及临床表现与腰椎椎管狭窄者相似,主要原因是在髓核突出的情况下,可出现继发性腰椎椎管狭窄症的病理和生理学基础;对于伴有先天性发育性椎管矢状径狭小者,脱出的髓核更加重了椎管的狭窄程度,以致易诱发本症状。

6、肌肉麻痹:

因腰椎间盘突(脱)出症造成瘫痪者十分罕见,而多系因根性受损致使所支配肌肉出现程度不同的麻痹征。轻者肌力减弱,重者该肌失去功能。临床上以腰5脊神经所支配的胫前肌、腓骨长短肌、趾长伸肌及姆长伸肌等受累引起的足下垂症为多见,其次为股四头肌(腰3~4脊神经支配)和腓肠肌(骶1脊神经支配)等。

7、马尾神经症状:

主要见于后中央型及中央旁型的髓核突(脱)出症者,因此临床上少见。其主要表现为会阴部麻木、刺痛,排便及排尿障碍,阳痿(男性),以及双下肢坐骨神经受累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控及双下肢不完全性瘫痪等症状。

8、下腹部痛或大腿前侧痛:

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当腰2、3、4神经根受累时,则出现神经根支配区的下腹部腹股沟区或大腿前内侧疼痛。另外,尚有部分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也可出现腹股沟区或大腿前内侧疼痛。有腰3~4椎间盘突出者,有1/3的有腹股沟区或大腿前内侧疼痛。其在腰4~5与腰5~骶1间隙椎间盘突出者的出现率基本相等。此种疼痛多为牵涉痛。

9、患肢皮温较低:

与肢体冷感相似,亦因患肢疼痛,反射性地引起交感神经性血管收缩。或是由于激惹了椎旁的交感神经纤维,引发坐骨神经痛并小腿及足趾皮温降低,尤以足趾为著。此种皮温减低的现象,在骶1神经根受压者较腰5神经根受压者更为明显。反之,髓核摘除术后,肢体即出现发热感。

10、其他:

视受压脊神经根的部位与受压程度、邻近组织的受累范围及其他因素不同,尚可能出现某些少见的症状,如肢体多汗、肿胀、骶尾部痛及膝部放射痛等多种症状。

二、检查:

可行脊椎触诊和椎间盘压力测量。

椎间盘突出症疾病病因

一、病因:

1、腹压增高,如剧烈咳嗽、便秘时用力排便等。

2、腰姿不当,当腰部处于屈曲位时,如突然加以旋转则易诱发髓核突出

3、突然负重,在未有充分准备时,突然使腰部负荷增加,易引起髓核突出。

4、腰部外伤,急性外伤时可波及纤维环、软骨板等结构,而促使已退变的髓核突出。

5、职业因素,如汽车驾驶员长期处于坐位和颠簸状态,易诱发椎间盘突出。

二、发病机制:

青春期后人体各种组织即出现退行性变,其中椎间盘的变化发生较早,主要变化是髓核脱水,脱水后椎间盘失去其正常的弹性和张力,在此基础上由于较重的外伤或多次反复的不明显损伤,造成纤维环软弱或破裂,髓核即由该处突出,压迫神经根而产生神经根受损伤征象;也可由中央向后突出,压迫马尾神经,造成大小便障碍。 如纤维环完全破裂,破碎的髓核组织进入椎管,可造成广泛的马尾神经损害。由于下腰部负重大,活动多,故突出多发生于腰4-5与腰5-骶1间隙。

椎间盘突出症预防

日常生活中应多睡硬板床,睡硬板床可以减少椎间盘承受的压力。

胸椎间盘突出症,颈椎间盘突出症,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