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虫叮咬
一只身长不足5毫米的“迷你刺客”,潜伏在草丛中伺机而动,它的武器不是利刃,而是自带麻醉剂的“吸血吸管”——这就是蜱虫!每年夏季都化身草地里的隐形杀手。别被它芝麻大小的身材欺骗,一旦中招,轻则红肿瘙痒,重则引发致命疾病!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微型吸血鬼”的真面目。
最常见的是硬蜱,从外表判断,虫子是椭圆型、背部隆起且壳质化的,头部有很多须肢,灰褐色和红褐色的居多。没有吸血时只有火柴头大小,但吸饱血后如红豆般大。
吸血前↑
吸血后↑
蜱虫叮咬的常见症状
1. 局部反应
被蜱虫叮咬后,初期症状可能较轻微,表现为叮咬部位的红斑、硬结、瘙痒或轻微疼痛,类似蚊虫叮咬,但持续时间更长。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水疱或瘀斑,严重时甚至局部化脓。
2. 全身症状
若蜱虫携带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或寄生虫),可能引发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少数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3. 过敏与严重并发症
对蜱虫唾液过敏者可能出现荨麻疹或呼吸困难;若感染特定病原体,可能引发莱姆病(关节疼痛、皮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高热、出血倾向)、森林脑炎(肢体麻痹、呼吸衰竭)等疾病。
蜱虫叮咬后的正确处理步骤
第一步:科学移除蜱虫:保持冷静,勿强行拔除!
错误做法❌:用手直接揪、用指甲抠、用火烧蜱虫(易致口器断裂或刺激其释放毒素)。
正确做法✅:保持蜱虫身体完整,准备细镊子/专用工具。
第二步:精准夹取,垂直拔出!
1. 工具选择:尖头镊子、蜱虫移除卡(避免用钝头镊子或普通夹子)。
2. 操作要点:
- 镊子紧贴皮肤,夹住蜱虫头部(非身体);
- 缓慢、稳定向上垂直牵拉(忌旋转或摇晃);
- 若口器残留,用消毒针轻挑清除。
第三步:彻底消毒,封存样本!
- 消毒方法:用碘伏、酒精或肥皂水清洗伤口;
- 保存蜱虫:将蜱虫装入密封袋/小瓶,标记叮咬时间与部位(送检备用)。
若操作困难,建议立即就医处理,尤其是儿童或敏感部位(如眼周)被叮咬时
第四步:密切观察,及时就医!
- 观察期:2-4周内每日检查是否出现以下症状��
✅ 发热、头痛、肌肉酸痛
✅ 叮咬处红斑扩散(如“牛眼状”皮疹)
✅ 恶心、关节疼痛、意识模糊
- 立即就医标志: 出现以上任一症状,携带蜱虫样本前往医院!
预防蜱虫叮咬的关键措施
1. 户外防护
- 穿浅色长袖衣裤,扎紧裤脚和袖口,减少皮肤暴露。
- 使用含避蚊胺(DEET)或派卡瑞丁的驱虫剂,喷洒衣物和裸露皮肤(儿童需按说明书使用)。
2. 环境与宠物管理
- 避免在草地、树林长时间坐卧,离开后及时检查身体褶皱处(如腋窝、腹股沟)。
- 带宠物外出后,检查其毛发是否有蜱虫附着,并定期驱虫。3. 高危人群注意- 儿童、野外工作者、免疫力低下者需加强防护,必要时接种森林脑炎疫苗(特定地区)。
何时需紧急就医
l 若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诊:
l 无法自行移除蜱虫或残留口器;
l 发热超过38℃、皮疹扩散、意识模糊;
l 出现肌肉无力、呼吸困难等神经系统症状。
蜱虫叮咬虽小,隐患巨大。通过科学防护、及时处理与密切观察,可有效降低健康风险。户外活动后务必做好检查,防患于未然!
沈洁:副主任护师、中华护理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专家库成员、全国青年岗位能手、重庆市操作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急诊专科护士、重庆市公众应急技能培训老师、重庆市职业道德建设标兵、重庆市护理学会第一届“驼人杯”护理产、学、研、创新发明三等奖、第一主研完成院级课题1项,参与省部级课题1项,发表论文10+篇。
重庆市人民医院急诊部
电话:63390123
地址:重庆市人民医院星光大道1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