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系你心”——重庆市人民医院专家支招远离心脏病
“我心系你心”——重庆市人民医院专家支招远离心脏病
活动伊始,大家便跳起了激情、活泼的健身舞蹈,鼓励市民健康生活、有氧运动、爱护心脏。重庆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陈灏(灏心医生)和现场的学者、志愿者们一起分享了“护心”心得,重庆市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还现场为大家开展了黄金急救5分钟心肺复苏急救术,不少市民上台身亲体验,学习如何正确进行心脏复苏。
学者分享“护心”心得
医护人员开展心肺复苏急救术
现场志愿者体验心肺复苏急救术
据陈灏主任介绍,心脑血管疾病是影响我们全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已经高达2.9亿。随着老龄化的到来,以及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的发展,心脑血管的发病率还在不停地上升。同时,在所有的死亡中间,心脑血管疾病占了40%多,每年大约有26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位列世界第二。
陈灏主任表示,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的很多不良习惯可能会引发心血管疾病,抽烟、缺乏锻炼、不合理饮食等都可能多心脏造成损害,我们应该改善生活习惯,重视心脏健康。
积极预防 专家提出“伤心”7因素
危害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陈灏主任介绍主要有以下七点,并针对七大因素综合提炼出四大护心秘籍:
1、高血压
高血压标准:收缩压≥140mmHg或/及舒张压≥90mmHg,估计我国现有高血压人群2.7亿,儿童高血压发病持续走高。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最大的、独立的危险因素。血压升高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损伤心、脑血管、肾脏、大动脉等,增强冠心病的发病率。高血压患者发生血管闭塞和破裂比正常血压者早约20年。
2、血脂异常
2012 年中国居民营养 与健康状况监测结果,TC (血脂)升高(TC ≥ 6.22 mmol/ L)的患病率男性为 4.7%,女性为 5.1%;TG 升高 (TG ≥ 2.26 mmol/L)的患病率男性为 16.7%,女性 为 9.8%,均较 2010 年显著升高,且均为城市高于农村。高血脂容易引发冠心病,血脂过高动脉有损伤时脂质就会在动脉内膜中沉积,成为稍隆起的病灶,继之动脉内膜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将其围起、固定,形成斑块,斑块深层可以发生软化及溃疡,形成黄色粥状物。
3、糖尿病
根据既往诊断糖尿病和空腹血糖(≥7.0 mmol/L) / 餐后2h血糖(≥11.1 mmol/L)检测结果,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 率为 9.7%。70-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疾病,其次的死因为小血管病变,所以预防非常重要。建议要在体检时查查血糖,尤其是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并且不仅要看空腹血糖,也应看餐后血糖指标。
4、超重、肥胖
2011年20 岁及以上人群年龄标化超重 + 肥胖率 (BMI ≥ 24.0 kg/m2)达到 42.3%,中心性肥胖率(男性 腰围≥ 90 cm,女性腰围≥ 80 cm)达到 44.0% ,呈持续上升趋势。青少年也类似。
5、吸烟和二手烟
2015 年中国成人烟草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男性 吸烟率仍处于高水平,15 岁及以上成人的标化现在 吸烟率为 27.7%,男性为 52.1%,女性为 2.7% 。估计有 7.38 亿不吸烟的中国人遭受二手烟的危害,尤其是女性受害明显。吸烟使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很重要因素,烟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侵害人的身体健康,吸烟的人更容易引发心肌梗塞。过量的饮酒会使人患心律不齐。为了身体的健康,尽量远离烟酒。
6、体力活动不足
城市中的上班族很多都是整天坐在办公桌前,缺乏运动导致消化功能不好,使脂肪堆积,体重上升并引起很多心血管疾病。2014年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为33.9%(含儿童青少年 ),比2007年增加了 5.7%。20~49岁的青壮年人群的锻炼率仍然偏低。2011 年一项研究对中国10城市9901名11~18岁青少年进行了调查,学生体力活动达标率仅19.9%,体力活动缺乏和不足的学生各占 40.0% 左右。
7、不合理膳食
居民总能量摄入呈下降趋势,但一些膳食特点明显不利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如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减少,脂肪供能比过高,膳食 胆固醇的摄入量明显增加,水果、蔬菜的摄入量仍然较低。
对症下药 解锁4大“护心”密码
针对以上7种危险因素,专家提出以下健康秘籍 :
一、留意心脏异常信号
定期身体检查,了解自己的血糖、胆固醇、血压及体重指数(BMI);学习心肺复苏(CPR)课程,有助于拯救突发心脏病患者的生命;科学合理用药,积极治疗已有心血管疾病。
二、向吸烟说“不”
任何时候戒烟都不晚,勇于向吸烟者说“不”,尤其是公共场所,协助亲友戒烟。
三、经常运动
每周做最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或最少75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將运动融入工作,可踏单车或步行上班; 利用午饭时间“爬楼梯”或外出散步;建立规律运动习惯,下载健身APP或使用计步器记录自己的运动进度。
四、健康饮食
每天进食至少5份蔬果,遵从三低一高饮食原则(低油、低糖、低盐及高纤维),应选择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