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在身边 | 宋晓菊:提一盏灯,照亮天使前行之路

在我院护理团队中,有一位身材娇小干练、面容温和慈爱、举手投足间流露出智慧和力量的“白衣天使”。病人因她的尽心重返健康;护士因她的言传身教成长成才;医生因她的尽职更加高效;领导因她的可信鼎力托付。
她就是内科片区科护士长兼心内科护士长——宋晓菊
宋晓菊认为救护事业不仅仅是救护某一位病人生命,而是为维系每一个家庭的幸福而做出努力。
二十多个春秋,她用智慧和爱心救治了无数濒临死亡边缘的生命,她让许多家庭延续团圆、充满笑声,同时赢得了患者家属及同事的尊重和信赖。她说,只要患者需要,我愿意做一捧春泥。
人一旦有了追求,苦中自有乐。参加工作以来,宋晓菊不知为病人做了多少事,她主动,热情,兢兢业业,像一位辛勤的开垦者,默默地耕耘着自己的土地。高烧病人,她守护床前;忧郁病人,她开导安慰;没有陪护亲属的病人,她端饭、送水;同事临时有事,她主动替班。患者的每一次紧急救护,总会有她的身影,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直到病人完全脱离危险,她才撑着疼痛的腰背,缓步离开。
或许是看过了太多的疾病与死亡,她逐渐变得很沉静,因为她懂得了,护理不仅仅是看护、陪护、爱护,还有守护。只有温暖与爱,才拥有足够的力量与疾病搏斗,与死亡抗争……
她以身为范,为年轻的护士提了一盏照亮前行之路的明灯。她在为新进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时谆谆教导:“护理人员是一种病人以生命相托的职业,是值得用一生的心血浇灌的事业。我之所以选择这项事业,是因为我想用我全部的技术和爱心去帮助那些热爱生命的人们。”
南丁格尔曾说过:“护士必须要有同情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宋晓菊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在践行这一句话。
2003年4月,第一例输入性“非典”病例进入重庆,市卫生局在全市抽调医务人员组成医疗队支援胸科医院。宋晓菊得知这一消息后主动请缨,首批进入“非典”病房。身为护士长,一方面她坚持与其他同事一样倒班,另一方面她还主动承担起病区内的布置、工作人员的合理排班、病区与外界的沟通联络,以及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等等诸多工作。在“非典”病区内,她的排班模式科学、合理、人性化,被一直沿用到抗非最后。
第一天进入病区,宋晓菊就发现病人的血管损坏严重,于是带领当班的护士一个接一个将病区内所有病人穿刺静脉留置针,既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又保证了静脉通道的畅通。她还和同事们一起发明了用新洁灵消毒液喷洒在防护镜上,就能使防护镜保持清晰1小时的操作方法。她们就用这宝贵的1小时时间迅速给病人输液、抽血等,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痛苦,这个小发明也被一直沿用到抗非结束。她还根据病区内的具体情况,提出安装可视电话和可对讲呼叫系统等建议,都被一一采纳。宋晓菊不负重托,在抗击“非典”中表现突出,被重庆市委市府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及“非典”防治工作先进个人,并记二等功;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8年汶川5.12大地震发生后,宋晓菊又主动请求到前线去。组织上考虑到医院护理任务重,暂时没派她去,但她一直不放弃。5月16日深夜,我院接到市卫生局紧急通知,要求紧急收治50名灾区伤员。宋晓菊接到任务后,第一时间赶赴病房,做好普通患者的疏导转移、查看危重病人的护理、评估患者搬运的风险等工作。同时,她还连夜组织人员筹备,全部布置妥当。一切准备就绪,已是天亮。她顾不上合一下眼,又亲自安置多批来自地震重灾区的伤员,并组建护理爱心团队,关心救灾病区的伤员和家属。在灾区病房里,时常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在她带领的护理团队精心呵护下,80多名伤员陆续康复出院。很多患者因为与她朝夕相处,临行前都泪光闪闪。宋晓菊认为,每一位热爱生命的人,都值得她用最大的诚意去应对。
宋晓菊不仅是一位医疗从业者,更是一名志愿者,她身体力行地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从“非典”到“5.12汶川地震”,再到其他大灾大难,宋晓菊从未缺席志愿服务,从留守儿童到贫困户,诸多上山下乡的医疗志愿服务中,常见她的身影。
每一次下乡志愿服务,总是会给宋晓菊带来很多感慨,她说:“每次在志愿服务中见到的那些患者,我就会意识到自己做得有多么不够,看着那些重症无钱医治的、严重缺乏护理知识导致病情恶化的、思想封建毫无医疗知识等诸多不同病情的患者,对于一个医务工作者来说,重心永远不能只是医院,医院以外的地方同样很重要,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她还会认真地总结每一次志愿服务,提取志愿服务中的护理案列,分享给同事,同时制定可用于改善日常护理及以后的志愿服务的护理方案,以提高我院的护理质量。
为了响应“帮扶计划”,宋晓菊作为医疗队员,带着院领导的殷切期望,远赴偏远山区医院,进行医疗援助。她的足迹踏遍了开州、黔江、酉阳、石柱、垫江、合川、大足、荣昌、綦江、璧山、北碚等10余个区县。与当地医院的同事相处融洽,互敬互爱,尊重习俗,帮助当地医院建立了专科特色,为患者解除病痛。她还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发病特点,有针对性的制订了帮扶计划。在当地院长的安排和支持下,她很快担负起医院护理队伍的管理工作,拟定工作计划,规范护士着装,规范各科室器材药品配置;建立一系列规范制度,大到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小到护士们的报告书写,她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及管理理念传授给当地的医院,起到了“传经送宝”的作用。她为山区带去了新的护理观念、新的工作模式,她日夜不辞的劳作,得到了当地领导的认可、百姓的支持,而她的成绩源于她对护理工作的无限热爱和不怕吃苦的精神,以及迎难而上的决心和恒心。
在内科工作二十余年,宋晓菊坚持求真务实,同时大胆创新护理管理模式,着力推行优质护理和责任制护理。针对护理发展的状况,宋晓菊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和理性的分析,她深知要为患者提供一流的服务,必须打造一流的护理团队,塑造专业的护士形象。她参与护理部整章建制,规范管理,建立健全了“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三级管理模式和各项护理管理制度;从落实核心制度入手,狠抓护士“三基三严”训练和岗位技能培训。作为学科带领人,她还鼓励护士们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每年有计划地安排护士到其他医院进修,努力打造一个学习型团队。
她带领护理团队积极配合医生组开展新业务、新技术。近两年来,开展快速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术、先心病封堵术、慢性心力衰竭在同步化治疗(CRT)置入术等,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提升护理品质,她把护理质量、患者安全和服务细节都纳入到护理质量监控中,同时引入QCC管理工具和PDCA追踪方法、开展品管圈活动、创新性推行手机微信群交班模式,实现了为患者实施24小时无缝隙护理服务的目标。她还带领团队先后开展了静脉输液比赛、床旁晨交班比赛、“爱在心间、护理安全”征文比赛等一系列活动。设立了“护士长接待日”,开通了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提供贴心的在线医疗服务,为患者与医务人员搭建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也改进了护理工作,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了护理质量,受到患者一致好评。心内科也被评为重庆市巾帼文明示范岗。
个人简介

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副主任护师。现任我院内科片区护士长兼心血管内科护士长。重庆市护理学会心血管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护理学会介入专委会委员。主持完成局级科研课题1项,参研3项,发表文章近10篇。
荣誉勋章
2003年抗击“非典”,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重庆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及“非典防治工作先进个人”,记二等功;
2009年10月,被授予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庆市“杰出贡献英模”;
2011年3月,被重庆市妇联授予“重庆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2011年7月,赴北京参加建党90周年表彰大会,受到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2013年,被授予重庆市“我最喜爱的健康卫士”称号;
2014年3月,被重庆市妇联授予“重庆市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
2017年5月,被评为大渝网第七届“重庆最美护士”;
2017年10月,被评为重庆市“首届最美医务工作者”,11月被授予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
2019年7月,被中共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委员会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文/赵宇
编辑、排版 / 胡警月
审校 / 张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