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边缘,尖峰时刻
今年63岁的刘阿姨,半年间出现间断的畏寒、发热、喘累及意识障碍,辗转于多家医院治疗未果。2017年2月13日,被疾病困扰数月的刘阿姨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了重庆市人民医院中山院区登门求医。
据家人所述,刘阿姨之前患有原发性高血压3级、高血压性心脏病及II型糖尿病,多年来本就疾病缠身,这次无诱因地发病让全家人心急如焚。听闻我院心外科医生有着高超的诊疗水平便慕名而来。
入院评估后刘阿姨被诊断为:细菌性心内膜炎、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二尖瓣三尖瓣关闭不全、多器官功能衰竭,同时有凝血功能障碍。原本身体的肥胖和低蛋白血症让她全身皮肤散在水泡及不同程度的压力性损伤,身体状况不容乐观。
考虑到刘阿姨目前情况刻不容缓,随即转入我院重症医学科加强监护。
护理工作的第一道难题,便是刘阿姨的皮肤管理。护理人员不仅要每小时为她翻身,还要在腋下、腹股沟和其他褶皱处垫棉布并定时更换,破溃处需反复换药,就连刘阿姨卧床用的水垫也要定时更换,防止水垫过热导致皮肤状况加剧。
2月16日,刘阿姨在重庆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专家、陈灏主任医师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 “主动脉瓣置换、三尖瓣成形、赘生物清除”术。
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由于困难气道、心肺功能欠佳、高龄、生命体征不稳定等原因,使治疗难度加大,刘阿姨本人也陷入焦虑。经多科专家会诊制定精准方案和家属对医院医疗水平和医护人员的信赖,以上难题均一一攻克。
伴随着无数次的生死关头,各科室通力合作,衔接紧密,积极商榷治疗方案,以救治患者生命为己任。医护人员之间不分彼此,相互勉励。从最初的经口气管插管过渡到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再到目前经鼻导管吸氧,每日沟通和鼓励,让刘阿姨意识到希望并非遥不可及,更加配合治疗。紧接而来的是每日功能锻炼,虽然是一项体力与耐力的考量,可医护人员排除万难,互相勉励,为的只是希望有一日能尽早康复。每一次翻身并轮流进行机械振动拍痰,医护人员为了保存体力必须轮番更换操作者,此刻只有无声的体谅与支持,此刻只有亲密无间的队友!
在陈灏主任团队精湛的技术与冉希主任及胡维书护士长精准的医疗和护理工作指导下,刘阿姨平安度过危险期,于2月28日成功转出重症监护病房,于心外科接受进一步专科治疗。
后期ICU医护人员曾多次探望刘阿姨,病情逐渐好转的刘阿姨总会热心招呼,每每临走时总会收到刘阿姨及家人的一再致谢,以及对重庆市人民医院心肺中心团队的信赖与称赞。
毛泽东主席曾如此激昂的形容科学:“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却又如此悲壮的形容医学:“华陀无奈小虫何,万户萧疏鬼唱歌。” 医学是复杂的,却也是最纯粹的。它在考验着医护人员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是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基本素养的体现。我们所能做的,唯有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为病家谋利益。既然选择了远方,便要不顾风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