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七十年话中山
重庆现代医学的历史见证—-屹立在中山大道旁的重庆市中山医院已经走过了70年的风雨历程
我院举行建院70周年座谈会
十二月十七日,在清茶一杯,简朴的气氛中,我院组织部分新老专家座谈中山医院始建70周年,座谈会由党委书记杨开华主持,出席座谈会的有老专家麻醉科孙嘉嶙主任、检验科涂干卿主任、神内科秦大川主任、普外科孙安仁主任、麻醉科杨学权主任、放射科马千红主任、胸外科宋小元主任、心外科申林副主任和眼科负责人张萍副主任,会议还特邀我市资深新闻界记者赵君辉参加。
座谈会集中对中山医院始建70年来在中国近代历史中所发生的历史变迁,并对我院文化底蕴、发展建设、未来走向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我市检验学界老前辈、医院检验科老主任涂干卿同志回顾我院历史说,医院发展真正在解放后60年代开始,我同孙主任都是那个时代的见证人,61年建外科医院后,医院发展出现了一个高潮,这与当时那批领导专家开拓进取有很大关系。如王院长、冉院长、张院长、骨科陈煦、周中孚、麻醉科孙嘉嶙等老主任,当时干事业有一种拼命精神,所以那几年外科医院迅速在全市乃至西南地区都很有名气,医院进入改革开放后,我们检验科获得极大发展,技术与两所医大保持同等水平,科室设施及服务布局既先进又大气,许多医院来参观模仿,对医院形象塑造做出了贡献。
麻醉科老主任孙嘉嶙满怀激情回忆当年艰苦奋斗的场景:60年代,宣传部长何正清、卫生局长周正朝确定外科医院发展"高精尖"外科的"定位"符合当时重庆工农业建设的形势,当时"骨伤"是重点,陈煦主任是"领军人物",肝胆外科是冉瑞图,心脏外科是老王院长,都是"领军人物",冉瑞图创建了全国第一家肝胆外科,当时业界许多人还嘲笑,不理解,但历史证明创建肝胆外科是学科建设的"创举",冉院长早在旧中国的1937年就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了三篇"关于外科治疗胆道蛔虫"的论文,在中国医学界引起反响。我院的心脏外科在西南最早,当时重医、三医大都没有开展。是王安定老院长等带领大家从搞狗试验开始,很快就把这项技术开展起来了,"文革"前做了20多例"体外循环","文革"十年一度中断,78年再度恢复"体外循环"。当年医院的传统好,王院长很朴素,不夸夸其谈,讲实效,一句话,为病人解决实际情况,做手术很慎重,当时条件很差,但敢于开展世界一流高新技术,连卫生部领导崔月梨部长都十分赞扬,那个时候,职工们经常看见王院长办公室灯亮到下半夜二、三点钟,知道那是王院长在看书,这些精神的确体现了那个年代艰苦奋斗、又红又专精神,这个传统在今天仍有意义。
年轻胸外科专家宋小元接着发言,来外科医院后,看过王院长、张院长以及何院长他们的手术,感到他们作风严谨,当年王院长吵过赵次洪主任,一次把李蜀和主任也吵哭了,大家有些畏惧他,现在看来,这种严厉精神是一笔财富,现在人性化对下面的管理宽松了,也有一些新问题,在又红又专上王院长对病人有很深的感情,每次看到因抢救无效而死亡的病人,王院长就要哭,病人家属哭,他也跟着哭,王院长对病人的爱是深入骨髓的。讲到这些年胸外科的发展是跟王院长、张院长、何院长以及后来的吴端青、郭绍清主任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现在我院胸外科的"小肺癌"治疗在全市也是领先的,"小肺癌"手术从2-3公分小到1公分的都做到很好,这代表一个医院的水平,还有"局部晚期肺癌"手术水平也较高,我这个年龄的人当务之急也是带好下面的人,让他迅速成长。
在谈到我院放射科发展历程时,马千红主任有些激动,她讲,外科医院十周年时,她来到医院,当时放射科的学术地位是有的,金春南主任当时是市专委会的秘书,是他努力恢复了我市第一个专委会,当时我院放射科九个人,四台老设备,其中有一台1945年抗战时美国援华送的一台X光机,这台X光机真到99年才"退役",后来,在"二次创业"中我院又引进西南第一台双螺旋CT及好几台设备在我市都是第一流的,这些年医院影像技术发展很快,读片能力很强,86年,我到上海中山医院进修,他们为一个病人作检查失败,我在旁边观察,斗胆向他们谈了我的建议,他们说,你来试试吧,结果按照我的思路去做了,成功了,结果人家说,想不到重庆外科医院支气管造影做到这么好。近十多年来,我院放射科发展迈了几大步,以前是何院长,现在杨院长很理解,很重视,今年内又添了磁共振(这种磁共振分辨软组织的能力最强),放射科朝着"数字化"方向在快步前进,"三无"(无暗房,无胶片,无纸张)已实现"无暗房",科技创新与发展在放射科都得到较好的体现。现在放射科的"小伙子"好几个已"白发苍苍",这是他们热心专业投入的"写照",可以说放射科的水平已达到接受"教学"任务的阶段,下一阶段应朝这个方向努力。看到马主任侃侃而谈放射科的发展,胸外科专家宋小元按奈不住内心的激动,再次发言,他说,我们胸心外科这些年在学会里有三个委员,其中两个都是"专委会"副主任,当宋主任谈完胸科的发展,年轻的心血管外科申林最后说出了酝酿已久的肺腑之言,他说,心血管外科今天再次成为市重点学科,是几任院长呕心沥血的结果,我院的婴幼儿先心病西南一流,冠心病搭桥在西南也是数一数二的,风心病瓣膜置换手术"年龄差"越来越大,上至80多岁,下至新生儿,我们都能做了,而且,比起其他医院讲,手术做得越来越精,安全越来越高,成功率从87%逐步上升到99%, 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进步。
麻醉科杨学权主任也没放过对本科本专业发展的展示,他说,麻醉科的进步,首先是孙嘉嶙老师带起来的,这些年又有了新的发展,尤其心胸外科的发展对麻醉要求很高,经过全科的努力,麻醉跟上了发展,通常国内麻醉死亡率为万分之一或二万分之二,现在我院麻醉技术已达到四万分之零的水平,换句易懂的话就是麻醉手术已在连续11年没出现死亡,我院麻醉科的学术地位得到同行的公认。
座谈会结束之际,大牌"专家"言犹未尽,"小字辈"眼科新任负责人张萍迅速展示我院新型学术的新风貌,"老花眼、白内障、近视眼"三大品牌技术领先全市,使与会者再次领悟到"后来者居上"这句古语的份量。
整个座谈会讨论热烈,时间关系,一些科室未能发上言,神经内科的秦大川主任只好会后递交了"书面发言"稿。
最后,会议组织者、党委杨开华书记总结到,今天的会很有意义,一是通过展示我院医学技术发展水平,庆祝医院始建70周年;二是从精神层面回答了我院发展建设达到目前水平,是对60年代"三大优良传统"和改革开放年代"素质、责任、务实、创新"精神的重温学习;三是探索了在新形势下我院加快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的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