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膜新生血管(视网膜下新生血管)
- 挂号科室:门诊眼科
- 发病部位:眼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60岁以上成人
- 典型症状:水肿 视力障碍 眼底出血和渗出 视网膜脱离 视物变形
脉络膜新生血管症状诊断
一、症状:
1.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出现的早期,可无自觉症状。随着其逐渐扩大、渗漏和破裂出血,可致视力减退、视物变形,出现中心或旁中心暗点。症状反复发作者,黄斑部受到严重破坏,可造成永久性视力障碍。
2.检眼镜检查常不易发现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在一般眼底检查时多表现为渗出和出血。比较可靠的指征是出现视网膜下出血,因出血位于色素上皮深面而呈暗红色、青灰色或棕灰色,边界比较清楚。如果出血穿破色素上皮达视网膜的神经上皮下或神经上皮内即呈鲜红颜色。少数病例,出血可穿破视网膜神经上皮而逸入玻璃体内。另一体征是类脂质渗出的出现。在新生血管区可见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它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时的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不同,其浆液较为混浊。病程较长的病例可出现囊样黄斑水肿。脉络膜新生血管迁延数月或数年,逐渐稳定下来,由灰黄色的纤维血管膜代替,以后可变成白色,最后形成一片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区。
3.其确切诊断主要靠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近年来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加深了对其的认识和检出率。根据临床表现及典型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形态可以确定诊断。
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现已发现许多疾病过程都可影响视网膜色素上皮-Bruch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因而常伴有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这些疾病按其性质可分为如下几类:
1.变性疾病:老年黄斑变性、变性近视、视盘玻璃膜疣和眼底血管样条纹等。
2.遗传性黄斑变性:Best病、Stargardt病、黄色斑点视网膜变性、遗传性原发性玻璃膜疣及成人型黄斑区色素上皮萎缩等。
3.炎症性疾病:拟眼部组织细胞浆菌病综合征、弓形虫病、匐行性脉络膜炎、风疹性视网膜病变、结节病、急性后极部多发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病变(Rieger型)、原田病和Behcet病等。
4.肿瘤:脉络膜色素痣、脉络膜骨瘤、脉络膜血管瘤、脉络膜黑色素瘤、脉络膜转移癌、视网膜和色素上皮错构瘤等。
5.损伤:脉络膜破裂、氩激光治疗或视网膜冷凝损伤后的晚期并发症等。
6.特发性:原因不明。
二、发病机制:
目前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通常认为与视网膜色素上皮-Bruch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改变有关。黄斑部视网膜有着极高的代谢要求,需氧量多,血管分布又不同于其他部位。因此,变性、炎症和外伤等有可能造成黄斑部外层视网膜缺血缺氧,从而产生血管生成因子刺激脉络膜毛细血管新生,形成视网膜下新生血管。Archer用光凝造成恒河猴视网膜内层血液供应减少和Bruch膜破裂,诱发了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动物模型,并认为影响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主要有两种因素:一是Bruch膜的破裂,二是外层视网膜细胞结构或成分的改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预防
注重原发病的治疗。
脉络膜新生血管饮食保健
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如各种粥类、米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