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性肾炎,正水,急性快速进展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肾小球肾炎,新月体型肾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原发性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 挂号科室:肾脏病专科
- 发病部位:肾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青年、中、老年人
- 典型症状:无尿 少尿 疼痛 蛋白尿 急性肾衰竭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症状诊断
一、症状
临床表现
抗GBM抗体介导的 新月体性肾炎一般急剧起病 ,也可隐匿起病,患者肾功能迅速恶化,数周内或数月内达到尿毒症水平,部分患者发病后也可出现肺出血而诊为Goodpasture综合征。
免疫复合物型新月体肾炎可同时具有基础肾脏病各自的特点,如IgA肾病、狼疮性肾炎和过敏性紫癜肾炎等。
寡免疫复合物型新月体肾炎患者的肾脏受累表现为全身多系统受累的一部分,肾外受累部位包括肺、上呼吸道、鼻窦、耳、眼、胃肠道及皮肤等。
二、诊断
对呈急性肾炎综合征表现(急性起病、尿少、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且以严重血尿、明显少尿及肾功能进行性衰竭为表现者应考虑本病,并及时进行肾活检。RPGN的诊断包括两大方面:
①组织病理学诊断;
②病因诊断。新月体肾炎的病理诊断标准必须强调两点:
①新出现的新月体为闭塞肾小球囊腔50%以上的大新月体, 不包括小型或部分性新月体;
②伴有大新月体的肾小球数必须超过或等于全部肾小球数的50%。RPGN是一组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相似,但病因各异的临床综合征,因此在诊断RPGN时应作出病因诊断。详细询问病史,积极寻找多系统疾病的肾外表现和体征,并进行有关检查(如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ANCA、ASO等)。只有确定了病因、免疫类型、疾病的发展阶段、活动性后,方可选择合理治疗,权衡治疗的利弊与风险,并作出预后评价。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有多种病因。一般将有肾外表现者或明确原发病者称为继发性急进性肾炎,如继发于过敏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偶有继发于某些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及膜性肾病患者。病因不明者则称为原发性急进性肾炎,这类疾病是此处描述的重点。原发性急进性肾炎约半数以上患者有上呼吸道前驱感染史,其中少数呈典型链球菌感染,其他一些病人呈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本病患者有柯萨奇病毒B5感染的血清学证据,但流感及其他常见呼吸道病毒的血清滴度无明显上升,故本病与病毒感染的关系,尚待进一步观察。此外,少数急进性肾炎患者有结核杆菌抗原致敏史(结核感染史),在应用利福平治疗过程中发生本病。个别肠道炎症性疾病也可伴随本病存在。
二、发病机制
急进性肾炎根据免疫病理可分为3型,其发病机制各不相同。
1.抗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的沉积(Ⅰ型)
约30%以上的RPGN患者GBM有线性免疫球蛋白沉积,主要成分为IgG,偶为IgA,常伴C3。有人观察到C3可呈颗粒状沉积,并伴电镜下电子致密物沉积。循环抗GBM抗体阳性。
动物实验研究证明,注射抗GBM成分的抗体,可引起实验动物肾小球(GBM)上IgG呈线条状沉积,并导致严重的病理过程,快速发生RPGN。本病的抗原是GBM成分,GBM抗原与肾小球基底膜(TBM)和肺基底膜抗原有交叉性,抗GBM抗体同样可引起肾间质损伤和肺出血(Goodpasture综合征)。
2.肾小球免疫复合物的沉积(Ⅱ型)
本病患者约30%血清免疫复合物可呈阳性,免疫检查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襻和系膜区颗粒样免疫球蛋白沉积,其主要成分为IgG、IgM,偶有IgA和C3。本型与抗原(感染性或自身抗原)抗体形成的循环免疫物和(或)原位免疫复合物有关。
3.中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胞质自家抗体(Ⅲ型)
本型患者的肾小球毛细血襻缺乏免疫沉积,但有明显的局灶节段性坏死和多形核白细胞渗出,血管炎相关性肾炎患者,血清检查常见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阳性。ANCA可以识别中性粒细胞膜表面(蛋白酶3),使中性粒细胞激活,后者可释放溶酶体酶、弹性酶和活性氧自由基使GBM降解;ANCA可导致中性粒细胞酶活性增加,介导细胞免疫反应,故ANCA的改变与病情活动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本病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和不同发病机制引起的包括多种疾病的综合征。新月体形成的基本机制与肾小球基底膜穿破有关,抗GBM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介导的免疫反应及多形核白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造成GBM损伤。血中蛋白成分(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等)及血管中的单核巨噬细胞大量逸出至肾囊,后者为组成新月体的细胞成分之一,且对纤维蛋白沉积起着关键作用。新月体细胞于1~2天开始表达胶基因。同时间质的成纤维细胞通过断裂的肾囊进入,分泌胶原蛋白形成纤维化。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预防
注意保护残存肾功能,纠正使肾血流量减少的各种因素(如低蛋白血症、脱水、低血压等)以及预防感染,都是预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鉴别诊断
一、鉴别
1.非肾小球损害引起的急性少尿或无尿性尿毒症
本病有以下特点:
①常有明确的发病原因,如中毒因素(药物、鱼胆中毒等)、休克、挤压伤、异型输血等;
②病变主要在肾小管,故尿少而且尿比重低于1.010,肾小管回吸收钠功能受损,尿钠常超过20~30mEq/L。可见特征性的大量肾小管上皮细胞。
常见于肾盂或输尿管双侧性结石,或一侧无功能肾伴另侧结石梗阻,膀胱或前列腺肿瘤压迫或血块梗阻等。本病特点为:
①原来尿量正常,突然骤减以至无尿者。
②有肾绞痛或明显腰痛史。
③超声波检查发现膀胱或肾盂积水;X线平片可有结石及肾脏增大;核素肾图有排泌段障碍。
④膀胱镜及逆行肾盂造影可发现梗阻病损与部位。
亦可以急性肾功能衰竭起病,但常伴发热、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等过敏表现。尿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常可查出药物过敏等原因。
多见于糖尿病或长期服用止痛药发生泌尿系感染的患者。在少尿、无尿及尿毒症发生前,先有暴发性肾盂肾炎及菌血症的表现(高热、腰痛、脓尿),尿沉渣可见脱落的组织片块。静脉肾盂造影有助鉴别。
见于高年孕妇后期,尤其是合并胎盘早剥者或各种严重感染、脱水之后亦有发生。本病是由于反射性小动脉收缩所致,病史及肾活检有助鉴别。
有引起血液浓缩、血小板黏性增高的病史;伴有严重的背痛、腹痛及消化道症状;超声波及肾扫描可见肾脏明显增大;肾静脉造影可以确诊。
发生于老年人,有动脉硬化表现或肾动脉损伤史。
如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恶性高血压等。这一类疾病的临床特点是微血管病性溶血(贫血、血涂片可见破碎的头盔状红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病理形态改变有助确诊。
见于老年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呈急性肾衰伴血尿、低补体血症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确诊要靠肾活检。
2.继发性急进性肾炎
临床常有全身多系统损害,实验室检查有抗核抗体等多种自身抗体阳性,活动期血清IgG增高,ds-DNA增高,补体C3下降,病理可呈新月体型肾炎,严重弥漫性增生伴血管病变,有时发现白金耳样改变及苏木精小体,严重时有纤维素血栓与明显的肾小管间质炎症,免疫荧光检查呈“满堂亮”。
临床有皮肤、关节、胃肠道、肾脏受累的过敏性紫癜表现,有时血清学检测可发现IgA增高;病理损害较重时呈局灶节段肾小球坏死,毛细血管腔内小血栓形成伴纤维素沉着,表现为小新月体者并不少见,严重者常伴肾小管萎缩,间质炎细胞浸润,甚至间质纤维化;免疫病理有IgA及C3颗粒样沉积。
2/3的病人肺出血在肾炎之前,咯血伴咳嗽发热,多数病人有X线异常及贫血;肾脏损害中血尿为主要表现,严重者有肉眼血尿和红细胞管型,多数病人肾功能损害重,血清学检查抗GBM抗体阳性。
肉眼血尿发生率很高,血尿于上呼吸道感染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部分病人血清IgA增高,免疫病理以IgA及C3沉积为主。
另有少数膜性肾病,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冷球蛋白血症,Alport综合征以及淋巴瘤、霍奇金病等引发RPGN的报道,应注意鉴别。
①膜性肾病:可继发本病的报道迄今有6例。其发病机制有待深入研究。②Alport综合征:于肾移植后移植肾发生本病。可能由于Alport综合征时Ⅳ胶原α3链的基因突变,导致α3链异常,使此种病人对这些抗原缺乏免疫耐受。植入的正常肾上的Ⅳ胶原α3链即可刺激抗体产生而致病。
③淋巴瘤及霍奇金病:由于RPGN常在原发病治疗或治愈后发病,故更可能与化疗及放疗有关。
3.急性肾小球肾炎重型
急性肾炎有个别情况下亦可出现新月体,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肾功能损害。但本病仍有急性肾炎的典型临床表现及化验所见,而且肾功能损害有可能自愈。临床鉴别有困难时及早肾穿刺病理确诊。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饮食保健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预防感染,饮食以低蛋白为主,注意补充维生素。避免应用损害肾脏的药物。